當代黨員雜志報道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重慶制造業基礎較好,科教人才資源豐富,要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span>
在2024年12月23日重慶市委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上,“制造”一詞頻頻出現:“要緊盯做大做強制造業”“瞄準先進制造業促轉型”“加快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這無不彰顯重慶作為中國極具重要影響力的工業基地所肩負的新使命。
新時代新征程上,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縱深推進,重慶緊盯做大做強制造業,著力打造新質生產力動力源,加快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和“416”科技創新布局……一個新的“制造重鎮”正在重塑。
“制造”重鎮
在人類工業史和城市史上有過這樣一次史無前例之舉。
20世紀60年代,國際局勢波譎云詭,國外工業產業向著交通發達、原材料和能源供應便利的地方集結。然而,在中國,卻是另一番景象——
數以百計的中國企業浩浩蕩蕩地從東部、北部地區紛紛遷往偏僻閉塞的西南、西北地區,數百萬名建設者從富饒之地鉆進崇山峻嶺、大漠戈壁,書寫下無私奉獻、戰天斗地的壯麗篇章。
這就是新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三線建設。
所謂“三線”,就是按照當時我國地理區域,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一線為沿邊沿海地區,二線是介于一、三線之間的區域,三線涉及中西部的13個省、自治區。
重慶是三線建設覆蓋范圍最大的中心城市。在時代感召下,一大批大中型企業從東部沿海及北部地區遷至重慶,為國“鑄劍”。
1965年,上海、江蘇、遼寧等地的儀器儀表及配套企業內遷重慶,組建四川儀表總廠(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數千名職工與青年知識分子腳踩荒坡、白手起家,投身國家儀器儀表工業基地的火熱建設。
“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要!”1965年春天的嘉陵江畔,口號聲嘹亮。那一年,川儀一廠在重慶市北碚區拔地而起,實現“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投產”,還在幾年間建起20余家分廠。遙遠天際的火箭上、深藏地下的油田里,都有川儀廠研制的儀器儀表。1984年,川儀七廠研制的彈性元件產品助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升空。
于無路處踏出新路,于荊棘中開辟坦途。三線建設鑄就了“重慶制造”的堅實底盤,助力重慶擁有我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奠定了重慶堅實的現代立體交通網絡的基礎,顯著增強了重慶的科技實力。而在三線建設中展現的“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等精神特質,已內化為巴渝大地的文化基因,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
“智造”恒業
企業總是隨著時代變遷潮起潮落。進入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大規?!皳尀敝袊袌觯髨D憑借強勢資本、技術優勢、先進經營管理模式等一舉占領中國市場。此時,一些在三線建設中成長起來的國有企業由于市場應變能力不足,跟不上外資、民營企業的輕快發展步伐,產品技術、質量遭遇瓶頸。
“不相信國有企業搞不好、不相信我們留不住人才、不相信我們造不出世界級產品!”這一吶喊,成為重慶老三線建設企業干部職工的共同呼聲。
四聯集團將資源最大限度向技術中心、一線技術骨干傾斜,形成以技術帶頭人、首席工程師、首席專家為主體的科技人才隊伍新格局。廣大技術人員全身心投入工作,甚至有人半夜從簡陋的架子床上醒來直奔試驗室,說是夢見了新的解決方案。
幾年間,智能控制系統、智能調節閥、分析儀等新產品相繼問世,四聯集團多款智能產品實現數字化升級,填補了多個領域的國內技術空白,頻頻“出?!备傊饑H市場。
2023年11月,四聯集團旗下的重慶川儀調節閥有限公司接到緊急任務——“國和一號”核電機組使用的某款國外汽機旁路調節閥出現嚴重故障,經過多次維修仍無法正常運行,亟須替換閥門。該公司迅速成立專項組,各部門協同作戰,聯合科研機構攻關,僅5個月便實現供貨,保證該核電機組順利試車,為“大國重器”提供了關鍵支撐。
“起源于三線建設,發軔于改革開放,歷經風雨洗禮,四聯集團已成長為中國儀器儀表行業的領跑者。”四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田善斌說,“今后,我們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高度,讓更多主力產品走向世界?!?/span>
“質造”重塑
經濟發展恰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亦是退。
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面對的是“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近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重慶制造業逐漸陷入“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相比于廣東、浙江等地區,重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差距明顯;全市尚無規模上萬億元的產業集群,規模上千億元的產業集群數量也相較不足;上榜“2022中國制造企業500強”名單的重慶企業僅10家,且排名均在100名以后……
重慶制造業,該去向何處?2組數字成為解鎖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密碼”——“33618”和“416”。
何為“33618”?重慶聚力打造3個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升級打造3個五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創新打造6個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壯大18個“新星”產業集群,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著力打造新質生產力動力源。
何為“416”?重慶聚力打造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4大科創高地,積極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16個重要戰略領域,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
從作為戰略后方的“三線”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線”,重慶制造業在市場變化中奮楫搏浪,與時代同頻共振。一個重塑的“制造重鎮”,正在向“新”而行,擁抱世界。(有刪減)